返回

抗战: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

首页

第134章 累并快乐着

天高三尺。

当地老百姓遭受的四大灾祸,水旱蝗汤,这个蝗可能是带霓虹蝗军,这个汤说的那就是汤恩伯!

所以等到9月3号,常叔叔这边刚稳定住军队和民众的情绪,正想找茬呢,又被八路军的一则“要求渡过黄河修补河堤”的电报给拍得晕晕乎乎。

。。。

这天,9月4号上午,晋城机场。

师长、旅长等人站在机场跑道边,看着远处一架教练机缓缓开上跑道。

正是王嘉恩带过的初教6。

飞机制造厂才刚在这边落户,厂房都还没开始组建呢,包括其他的拖拉机厂、兵工厂之类的,也只是将设备运到了太原。

老兵工厂一分为二,大部分专家去了太原,剩下的三成左右来到晋城,带着一批大学生组建第二兵工厂,侧重于生产轻武器和弹药,就近为晋东南部队补充。

太原的第一兵工厂则主要负责研制生产火炮、坦克、装甲车等重装备。

而这架飞机是第二兵工厂的专家们刚组装起来的。

十几天前他们也是一知半解,不敢乱动,只是在摸索着该怎么整。

后来德国派过来的一百多位工程师到了之后,里头刚好有几位是航空专家,在他们的帮助下,才开始真正组装第一架飞机。

说起之前来的那一批大学生,安排起来也十分的头疼,加上后来陆陆续续自发过来的,近2万名,超过7成是文史行政类的。

这年头文科生更吃香,因为缺官啊,甚至国府的命令只能到县一级,再往下就只是那些宗族土豪势力说了算,所以很多学生都是报的文科。

另外还有3万多中学生,以及光复晋省之后,随家人搬过来的许多中小学生。

这也是为什么要单独组建3所专业性的军校,因为抗大都无法完全吸纳那些一心想要投笔从戎的学子。

倒也都是好苗子,都是满腔的热血,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,基本不会来八路军这边。

后来经过大半个月的研究商讨,决定先从这些文科生中挑选一批学业进度较高的,先进党校培训,结业后下放至地方基层历练。

这一批挑出来3000人,剩下的一些大一、大二的新生,有4000余人进了抗大,主要是进修地方上的行政管理,三年后毕业了再去基层。

之后又决定在根据地内开办5000座小学,300座中学,由剩余的7000多大学生组成师资力量。

这人才啊,就跟钱似的,不用的时候,看着还挺多,一到用的时候,又发现瞬间就没了。

高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