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开局绑定曹操,美人洒尽红颜泪

首页

第787章 蠢蠢欲动

江变成尸山血海。”

雪不知何时停了。苏羽看见远处的巢湖像一块碎裂的玉镜,反射着天光。他忽然想起荀彧刻“守”字时的模样,那时他们刚在官渡大胜袁绍,尚书台的铜壶滴漏里盛着新酿的青梅酒,荀彧执刀的手稳如磐石,刀尖在吴钩鞘上刻出的每一笔都力透木骨。

“先生,该回去给孩子们温书了。”孙策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拽回。学童们已经排好队伍,像一串摇摇晃晃的糖葫芦,正踩着积雪往城下走。那个问“不义必自毙”的孩子回头望了望,忽然举起冻得僵硬的小手朝苏羽挥了挥。

苏羽笑着颔首,目光扫过城墙内侧新凿的箭孔。孙策顺着他的视线看去,忽然笑道:“先生放心,我让董袭把守城器械都检修过了。就是……”他挠了挠头,“公瑾说要从江东调些稻种来,开春在巢湖沿岸开垦水田,先生觉得如何?”

“民以食为天。”苏羽点头,“只是庐江初定,不宜劳民。”

“我懂。”孙策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,“这是公瑾拟的章程,说让先生也看看。”

竹简上的字迹清秀挺拔,是周瑜的手笔。苏羽展开时,一片干枯的梅花瓣从简缝间飘落——江东的早春该是梅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了。他忽然想起陈群离去前夜,自己在灯下翻看《诗经》,书页间也夹着这么一片花瓣,是去年路过寿春时采的。

“先生若有心事,不妨说出来。”孙策忽然道,“我知道先生牵挂许都。”

苏羽的指尖顿在“薄言采之”四个字上。他想起荀彧送他离开许都时的情景,老大人站在十里长亭外,青灰色的朝服被北风灌得鼓鼓囊囊,鬓角的白发沾着霜气。“子羽此去,非为孙氏,乃为江淮百姓。”荀彧将吴钩系在他腰间,掌心的温度透过锦缎传过来,“若见江东清明,便是汉祚有望。”

“伯符可知‘止戈为武’?”苏羽合上竹简,将梅花瓣重新夹回简中。

孙策愣住,随即大笑:“先生是说我太好战了?”他忽然收住笑,从箭囊里抽出一支箭,“可黄祖杀了我父亲,此仇不共戴天。”

箭杆上的雕纹在暮色中泛着冷光,苏羽望着那簇染成朱红的箭羽,忽然想起建安四年的濡须口。那时他随曹操出征,在帐中见过孙坚的灵位——黑漆牌位上只写着“破虏将军孙文台之位”,连生卒年月都未来得及刻上。

“报仇有很多种方式。”苏羽轻声道,“当年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,世人虽赞其忠,却也叹其过烈。”

孙策沉默地将箭插回箭囊,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。城楼下传来更夫的梆子声,三响,已是三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